气管切开是重症患者维持呼吸通畅的重要手段,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会破坏呼吸道自然的加温、加湿和过滤功能。若气道管理不当,患者可能出现分泌物干结、肺不张甚至感染加重。在这场“呼吸保卫战”中,重症护士通过科学的气道湿化与精准的吸痰操作,成为患者呼吸功能的“守护者”。本文将揭秘这两项操作的专业细节与人文关怀。
一、气道湿化:为干燥的气道“人工降雨”
正常呼吸时,空气经鼻腔加温加湿后进入肺部,温度接近体温(37℃),湿度达100%。但气管切开后,空气直接经切口进入气道,未经加温加湿,易导致以下问题:
分泌物干结: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,痰液黏稠难以咳出。
肺不张:痰栓堵塞小气道,导致部分肺泡塌陷。
感染风险增加:干燥环境利于细菌定植,引发肺炎。
1.湿化的核心目标
气道湿化的目的是模拟生理状态,使吸入气体温度达32℃~35℃,湿度达60%-70%(相对湿度)。通过维持气道黏膜湿润,促进纤毛运动,帮助痰液排出。
展开剩余81%2.常用湿化方法
持续气道湿化(CWH):通过微量泵将灭菌注射用水或0.45%氯化钠溶液以2~4mlh的速度持续滴入气道,配合氧气驱动雾化,适用于长期带管患者。
加热湿化器(HH):连接呼吸机回路,通过加热底盘将气体加温至37℃,湿度达100%,是机械通气患者的标准配置。
人工鼻(HME):利用患者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预热吸入气体,适用于自主呼吸稳定、无大量分泌物者。
3.湿化效果的动态调整
护士需根据患者痰液性状调整湿化量:
痰液稀薄、易吸出:提示湿化充足。
痰液黏稠、结痂:需增加湿化量或改用0.45%氯化钠(利用渗透压原理稀释痰液)。
痰液呈水样、频繁刺激咳嗽:可能湿化过度,需减少液体量。
二、吸痰:精准清除呼吸道“垃圾”
吸痰是气管切开患者最频繁的操作之一,但不当吸痰可能引发缺氧、黏膜损伤甚至心律失常。重症护士需严格遵循“无菌、适量、快速”原则,将风险降至最低。
1.吸痰的时机判断
必要吸痰:听诊肺部闻及湿啰音、痰鸣音,或血氧饱和度(SpO₂)下降>5%。
预防吸痰:每2~4小时常规吸痰(如机械通气患者),避免分泌物积聚。
避免盲目吸痰:患者无咳痰能力但无明确痰阻迹象时,过度吸痰可能损伤气道。
2.吸痰的操作细节
无菌操作:吸痰前洗手、戴无菌手套,使用一次性吸痰管,避免交叉感染。
负压控制:成人负压为-80~-120mmHg,儿童为-60~-80mmHg,避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。
插入深度:吸痰管插入长度为气管套管长度+1~2cm(至气管分叉处),避免深入肺泡。
旋转提拉:吸痰时缓慢旋转退出,每次吸痰时间<15秒,间隔3~5分钟可重复操作。
3.吸痰后的观察与处理
评估效果:吸痰后听诊肺部啰音是否减少,SpO₂是否回升至基线。
气道冲洗:若痰液黏稠,可经气管套管注入2~5ml生理盐水再吸出(“湿化—稀释—吸引”三步法)。
口腔护理:吸痰后为患者清洁口腔,减少细菌定植。
三、人文关怀:让操作更有温度
气管切开患者多存在沟通障碍和焦虑情绪,重症护士在操作中需注重以下细节:
提前告知:操作前通过手势、写字板或家属协助沟通,减少患者恐惧。
缓解不适:吸痰前给予高流量氧气(如10Lmn)预充氧,吸痰后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。
疼痛管理:若患者因吸痰出现剧烈咳嗽或疼痛,可遵医嘱使用局部麻醉喷雾(如2%利多卡因)。
四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
1.低氧血症
吸痰时暂停呼吸机供气,可能导致SpO₂下降。预防措施包括:
吸痰前调高氧浓度至100%,持续30~60秒。
使用密闭式吸痰管,避免断开呼吸机回路。
2.气道黏膜损伤
频繁或粗暴吸痰可能引发出血、感染。护士需:
观察痰中带血情况,轻微出血可局部使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。
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吸引,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50%。
3.肺不张与感染
长期卧床患者易因分泌物引流不畅导致肺不张。护士需:
协助患者翻身、拍背(每2小时一次),促进痰液松动;
定期做痰培养,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。
五、家属的配合:共同守护“呼吸通道”
气管切开患者的家庭护理中,家属需掌握以下要点:
保持环境湿润:使用加湿器,避免空气干燥加重气道刺激。
避免套管脱出:固定带松紧适宜(以容纳1指为宜),患者翻身时防止套管受压。
观察异常征象:如患者出现烦躁、呼吸困难、痰液性状改变,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。
气管切开患者的“呼吸保卫战”是一场需要专业与温情的持久战。重症护士通过科学的气道湿化与精准的吸痰操作,为患者筑起一道生命防线;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,则是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“后方支援”。每一次成功的吸痰、每一滴精准的湿化液,都是对“生命至上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在这场战斗中,医患同心,方能共克难关,守护每一次珍贵的呼吸。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,网上实盘合法配资平台公布,最大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