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是中医“六邪”之一,为冬季之主气,实际上一年四季都会带来麻烦。寒属阴邪,凝滞、收引、生痛、伤阳,防寒除寒是长期需要做好的“硬任务”。
寒气有内外之分,外寒是寒气从体外入侵,由表及里伤害肌表、筋脉、脏腑,导致阴阳失衡;内寒是身体阳气不足,温煦功能衰退,寒象自内而生的病态,也叫“阳虚生寒”。寒邪多见于外寒,其入侵人体有“四路五穴”:
四路:头顶——巅顶的百会穴是诸阳汇聚之处,不注意防护就会被寒邪入侵;肺脏——寒邪既可通过口鼻咽渗入,又能靠人们乱吃药乱输液等助攻实现驻扎;肠胃——寒邪积聚的“重灾区”,主要是吃生冷食物、不注意保暖引起;脚底——夏天喜欢光脚走路、冷水泡脚等错误行为会让寒邪入侵。
五穴:从上到下是大椎、膻中、神阙、命门、涌泉,寒邪很容易从这5个穴位渗入。
寒邪入体,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称呼,如后脑勺发凉叫“头寒”、手足冷凉叫“厥逆”、肚脐冷凉叫“胃寒”、尿频清长叫“肾寒”,妇人肚脐冷痛叫“宫寒”,等等。中医临床还有肺寒白痰咳嗽、肝寒莫名疼痛、脾寒腹痛腹泻、心寒血瘀多斑等辨证。
围绕防治寒邪,中医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,创立了温里散寒、温经通络、辛温解表、温补脾肺、温中止呕等大量治法,但都是围绕辨证区分寒邪的类型进行。
寒邪是阴阳失衡的表现,诊断为阴盛或阳虚,从虚实看有“虚寒”和“实寒”,还能根据表里进行细分,总的看有虚寒证、表实寒证、里实寒证等。但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描述,比如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,分为阴寒、虚寒、实寒、血寒等类别,更通俗和便于理解。
阴寒、虚寒、实寒、血寒,如何用阴阳失衡来具体化表现?大致可以这样理解:
如果说身体的阴津和阳气都是100%,这就是“阴阳平衡”状态,哪怕某个方面缺一点点、多一点点,很快能被身体自动平衡过来,维持动态平衡。
阴寒就是:阴的成分占到120%以上,阳的成分掉到70%以下,阴对阳形成巨大优势,本质就是阳虚。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,更多是后天久病耗伤阳气、过食生冷、身体衰老、长期外寒内传等原因引起,阴寒会直伤脾、肝、肾三经,伤害任脉和督脉,逐步弱化脏腑功能,形成顽固的里寒和持久的虚寒,伤害身体根本,多为实证。很明显的体征是面色苍白发黑、心悸水肿腹泻、四肢厥冷,器官面临衰竭。
虚寒就是:阴的成分在100%左右,阳的成分退化到80%上下,明显的阳气不足,正气虚衰,素体温煦、推动能力不足,所以阳虚生内寒,是里虚寒证。除了先天因素之外,多见于久病伤阳、过度劳累,或者误用寒凉药物等引起,导致脾阳虚、心阳虚、肾阳虚,本质是阳不制阴,均为虚证。身体长期怕冷,症状逐渐累积加重,遇冷更明显,温暖后缓解。
实寒就是:外寒入侵身体,和体内阴津结合,阴的成分大增到130%以上,而阳的成分仍维持在100%左右。典型特征就是“寒邪内盛,但正气不衰”,本质是寒邪壅滞。身体相当于被寒邪突袭了,突发各种头痛、胃痛、腹痛、关节疼痛等,痛症发作部位固定,均为实症。身体疼痛拒按、脉紧有力、舌苔白厚,恶寒、无汗,拘紧。治疗不能补阳,需温通散寒。
血寒就是:外寒大量入侵,与体内阴津混杂后达到120%以上,然后干扰血脉引起凝滞,结果血行不畅,拖累阳气下降到80%—90%,不能靠身体自行调整过来,其核心病机是寒凝血瘀,多见于实证,少部分为阳虚血寒。血寒是身体既有冷痛、怕冷的现象,又有刺痛、瘀血的情况,面色青紫,脉沉迟涩。血寒多见于妇女产后受寒、心阳虚和肝阳虚、情志长期抑郁等人群,不能靠单纯的温补或活血。
知道了阴寒、虚寒、实寒、血寒的病因病机病位,该如何治疗?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有大量治法、方剂,不少中医就是靠辨寒、治寒名声鹊起。这里说一个“简化版”的方案,4句话:
阴寒多用附子,虚寒多用肉桂,实寒多用干姜,血寒多用吴茱萸。
附子、肉桂、干姜、吴茱萸这4个药材,都是主治里寒证的大热药材,都善于温中焦脾寒,恢复脾胃升降功能,都能助阳和散寒止痛,而且都是中医响当当的名药,中医经典著作《伤寒论》有大量论述和方剂,而且受到火神学说、扶阳学说、滋阴学说等积极评价。
在4个不同的寒证上,它们各有什么“拿手本领”?
1、为什么附子主阴寒?
附子是辛甘大热之药,入心脾肾经,生用有大毒,炮制后能减毒,但仍需严格控制药量。附子为阳药,通俗理解就是药力能通行十二经,窜行五脏六腑,打通各种堵点,阳气能随行而至,寒瘀湿等问题消散,病痛得解。
寒邪主要就是依托凝滞、收引等影响血气通行,给阳气设置障碍,阳气不到就生病生痛生寒。而附子刚好就是窜行活泼,无处不到,那么就成为寒邪的“死敌”,如同在冰窖里生一堆火,慢慢寒气就消散了。
附子适用于阴寒、虚寒、实寒等证型,对血寒也有间接作用。很多人认为附子是热药,其实附子“主通不主热”,它的热是通过“蹭”其它温热药体现出来的,如附子配干姜是大热的组合,真正起到热的作用是干姜。
那为何说附子主阴寒?因为附子直入太阴、少阴,补命门火,温一身之阳,散阴寒凝滞。相当于两个作用:一个是油灯快灭了,附子添灯油、挑灯芯,油灯再次亮起来;一个是主要脏腑被寒气压迫得奄奄一息,附子打通堵点,引阳气温煦,心、脾、肾等主要脏器重新焕发活力,恢复生机。这两种作用,就是阴寒的体现,给人印象深刻。
不少患者使用含附子药方后,不仅寒邪驱散,食欲、机能等逐渐恢复,甚至灰白的毛发变黑、指甲胡子长得更快,这就是附子打通堵点带来的好处。附子对阴寒,更像救急药,治亡阳证、少阴寒化证、脾肾阳虚证等。
所以附子又叫补火助阳、回阳救逆之第一药,扶阳第一要药。除阴寒的常见方剂有四逆汤、附子理中汤、附子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、回阳救急汤等。
2、为什么肉桂主虚寒?
肉桂是辛甘大热之药,入心肝脾胃肾经,它由桂树皮炮制而成,主温通,与附子爆发性的通、温等特征不同,肉桂的温通是徐徐推进,不急不躁,尤其适合于长期调理,很适合虚寒症状的调理。
附子还有一个特性的能助阳气升发,虚寒就是阴的成分没多大波动,但阳气亏虚较多,肉桂能补足阳气。怎么补?有三个招数:
一是凭借性热优势,直入下焦命门,温补肾阳,辛甘化阳的特性,激发肾中元阳。
二是阳气亏虚,还可能是被阴盛态势逼走了,在上焦引起一片燥热,肉桂能引火归元,解决虚阳上浮。
三是肉桂温通,能助阳化气,增强脏腑功能,促进血气运行,缓解脾肾阳虚、心悸、水肿等问题。
这三个方面,都是给阳气“做加法”,对肾阳虚、脾肾阳虚、虚阳上浮、冲任虚寒等症状有良好效果,所以肉桂被称为引火归元要药、命门火衰要药、治下元虚冷的要药。除虚寒常见方剂有肾气丸、右归丸、桂附地黄丸、交泰丸、温经汤等。
3、为什么干姜主实寒?
干姜是辛热之药,入肝脾胃肾经,质重、味厚,与附子、肉桂活泼的性子不同,干姜善守不善走,喜欢待在一个地方,温散寒邪,破除凝滞。由于实寒就是阳气没多大变化,主要是外寒入侵裹挟阴津,引起各种实证疼痛,用温的办法,蹲在痛点就能缓解,干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
干姜祛实寒,有两个招数:
一是直入脾胃,直中要害,把脾胃温暖起来,恢复运化降浊,而且守而不走,对寒邪直中脾胃引起的胃脘冷痛、腹泻、呕吐等问题,疗效突出。
二是温肺化饮,破除寒痰瘀堵,常用于寒饮停肺——咳喘痰白清稀,寒湿困脾——水肿、苔白滑等时机。
另外,干姜还能依托“守”的特点,协助附子回阳救逆,对一些寒性出血的病症也有疗效。
干姜对中焦实寒、寒饮停肺、寒湿困脾等实证都有良好作用,属于中医温中散寒的要药,特别是驻守中焦,成为暖中焦的主药。其治实寒的方剂多见于:理中丸、小青龙汤、大建中汤、温脾汤、干姜附子汤等。
4、为什么吴茱萸主血寒?
吴茱萸味辛、苦,性热,有小毒,入肝脾胃肾经。以吴茱萸为主药的吴茱萸汤,是治肝寒凝滞的吴茱萸证的唯一适用方剂。这就体现吴茱萸一个显著特点:专入和温通肝经。肝经在人体有重要作用,可温阳、散寒、逐痛。
血寒是外邪入里与阴的成分联合,肝经寒凝血滞,血气不畅,只要把肝经温通,问题就解决了。吴茱萸祛血寒,有三个招数:
一是温肝散寒,直入厥阴血分,破除肝经血寒凝滞,尤其擅长寒滞肝脉引起的少腹冷痛、痛经等病症。
二是通利血脉,改善寒凝血瘀,血寒引起经血紫暗、四肢青紫,吴茱萸能温通血脉,促进气血流通。
三是引热下行,发挥引经药作用。通过引导当归、艾叶等药材,精准作用于肝经血分,提高疗效。
吴茱萸主血寒,主要是“血得温而通”、“肝主藏血”、“辛开苦降”的功用,成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、治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。其治血寒的方剂多见于:四神丸、吴茱萸汤、导气汤、暖肝煎、艾附暖宫丸等。
所以,附子主阴寒,肉桂主虚寒,干姜主实寒,吴茱萸主血寒,是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寒证的具体实践,丰富了中医的治法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寒证辨证和用药均需遵医嘱,不可乱用,中病即止。
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,网上实盘合法配资平台公布,最大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